米型人行為總評:與任何事連結

作者: 戴士杰

 

心型人的行為徵候群

心慈面軟的人際關係追求者

一心多用的快速轉焦者

一加一大於二的創意拼貼者

身心一元,感受敏銳

隨性所至,活在當下

人中學,師如友

 

這些特質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特徵,而非刻意做作的行為。

例如這群人,只要放入一個群體之中,就自然而然想要與人互動,

也自然而然會被外在刺激轉移焦點…

更有趣的是,如果未經提點,當事人其實多半很少會發現自己有這些下意識的行為,

甚至還可能因為文化或環境的影響,選擇刻意壓抑

(例如,在華人的教室文化中,上課是不允許與人互動的,

這群人只好壓抑自己想與他人溝通的衝動。

壓抑不住者,就會被視為壞孩子或問題兒童)。

 

不過,如果你夠細心,願意長期觀察這一群人,

當他們放鬆警戒、顯露自我的瞬間,

你就會發現這些特質的確是成組出現的。

 

為了方便記憶,我們稱呼擁有這些行為症候群的人為「心型人」。

過去有許多心臟神經系統影響大腦決策的研究,都十分有趣。

例如,過去有研究發現,如果在吊橋上進行調查訪談,

結束後,受訪者向異性訪員要電話的比例居然變高了,

原因居然是大腦將怕死的反應(心跳加速)誤會成小鹿亂撞了,

結果平時可能沒興趣的異性訪員,現在在眼中看來居然是十分有魅力。

 

在另一個研究中,替受訪者注射腎上腺素使心跳加速,接著觀看一部喜劇片,

結果心跳加速者認為該片好笑的程度居然也比未注射者要高。

 

當然也有反向的研究。美國一個權威的心律研究機構發現,

如果透過冥想等訓練將心律恢復平穩,學生的學習成效居然比心律混亂時來的要好。

 

目前,潛意識特質的辨識最精準、也最快的方法,就是透過聲音頻率的辨識

(原理就不在此贅述,請上網參照陳加屏博士所提出,

一套被稱為TPD(Thinking Process Dynamics)理論的研究成果),

否則光靠行為觀察,我們很難分辨這是潛意識主導的行為,還是意識主導的行為。

 

尤其是我們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們多半能清醒的讓意識主導自己的行為,

而不會放縱潛意識幹下一些讓自己後悔的事情,那麼也就更難靠觀察判斷了。

(美國知名顧問Fred Kofman曾寫過一本暢銷書”清醒的企業”(Conscious Business),

其中如何判斷一個人清醒與否,正是要看他的意識是否凌駕潛意識。),

 

因此我們提供的六項特質症候群,

雖然無法精確的分辨真偽,或是判斷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

但如果經過長期的觀察,其中有高達四到五項特質顯露出來,

大概可以有高於五成的機率判斷此人為心型人了。

 

問題來了,如果您認為經常與您在職場上有密切互動的人是心型人,

那麼該如何正確的與他互動呢?

 

基本上,職場上的關鍵互動行為不外乎說服、檢討,以及衝突時的安撫。

而潛意識的觀點的互動術,並非在於操控別人的潛意識

(這樣是很不道德的,我們也不願意往這個方向思考),

而是減少潛意識的「誤會」,避免因此扭曲了原本要溝通的內容。

 

對心型人來說,由於他們容易與外在事物連結,

因此為了避免他們連結到負面的事物而產生不必要的戒心,

在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中談話,可以避免很多衝突。

 

此外,由於他們喜歡連結的特質,盡量採用「我們」作為發語詞,

會比「你」來的更容易讓他們接受。

 

最後,心型人的情緒容易被刺激與激發,所以把焦點集中在他們的情緒上

(如:不斷的質問對方為何生氣、問對方對事情有何感想)

通常於事無補。盡量把焦點放在發生「事實」(不是對方詮釋事實的感覺),

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會更有助於彼此的溝通。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