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和皮紋有什麼不同?

分析菜的好壞一定要從食譜下手,不是菜本身

我們拿廚師做菜來打比方好了。假設你的小孩是廚師,做出來的菜就是他的「行為」。

如果家長想要了解他的「行為」為什麼會如此,菜不好吃想要改善,就得先了解孩子的「食譜」為何,這個食譜就是所謂的「思路類型」,也就是做菜的「流程」。

食譜知道了,有時只要改善材料,做出來的菜就會變得美味。

家庭失和的家長,管教方式都著重在「改變流程」,這樣小孩子會非常痛苦,就像他天生擅長做中菜,你非逼的他做法國料理一樣。

你說他中菜做的不好吃,有時真的只是經驗(學習)和材料(環境)不足而已,所以不要管錯地方了。

食譜基本上都會交代先放什麼,再放什麼,什麼要用煮的,什麼要用炸的。「思路類型」也是如此,他會分析一個人先想什麼,再想什麼。而且不同類型的人,「料理」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就像中國菜喜歡炒,西方的菜大多用油煎,人的思考方式也是因型而異,有人喜歡循序漸進的思考,有人必須先收集資料,有些人則很隨性的用聯想的方式想問題。

一般的人格測驗,還有皮紋,了解的都只是「靜態」的資料。

就像是把食譜的「材料成份」告訴你而已,例如蛋一顆、油幾克,鹽巴少許。這些測驗只能告訴你,這是一道「蛋料理」,因為蛋的成份最多,但到底是荷包蛋還是炒蛋,沒辦法知道,除非你自己告訴他。

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測驗都只是把你告訴他的事情,重新換個「專有名詞」再告訴你而已(例如說,問你是不是經常哭泣,就說你有憂鬱症一樣)。

皮紋測驗就更神奇了,從指紋居然能知道人的腦區成分組合,難怪腦神經科學家會群起而攻之。

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人腦的功能並不像早期所想像的一個區域負責一塊,分工分的很完美,而是好幾區協同負責的,所以即使測出分區的能力如何,也不能代表什麼。(下一頁

留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