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士杰
「小王!你那個助理真的很不會做事耶!」
「好好好,我會去跟他溝通。」
「他表現這麼差,你為什麼不乾脆開除他算了?」
「人家很努力在學習了嘛,給他一點時間吧。」
「唉,真不知道該說你是包容還是縱容。」
在領導風格的研究之中,台灣學者樊景立與鄭伯塤曾經提出所謂的「家長式領導」,
並且認為這種風格普遍出現在華人地區。
事實上,如果您進一步了解思路特質,就會明白,
家長式領導並非單純受到文化影響,
而是某一型人天生潛意識的一種特質。
之前我們談論過,這一型人非常喜歡「順其自然」,
對他們來說,照顧自己的家人、親人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然而在職場上,他們也很容易「製造」出一群家人來。
他們特別照顧和自己關係緊密的人,
而且可以包容他們一切的所作所為
(除非出現了嚴重的背叛,或是激烈的衝突)。
再加上,他們相信人是可以透過學習改變的,
所以他們寧願指導別人改變、給予建議,
也不願意透過獎懲、或任何傷害關係的方法去左右他人。
會產生這樣的特性,與他們擅長處理「框框」內的事物有關。
他們不喜歡四處與人結交,
而是和自己生活圈內的每個人深交。
此外,他們很厭惡破壞他們的交友圈,
所以不太願意撕破臉,以免造成相處上的尷尬,
這也導致在不熟識的人看來,
他們似乎很容易縱容自己的親信,
甚至會形成所謂的「小圈圈」,或是「有關係就沒關係」的說法。
要成為他們的家人,有兩個辦法。第一個就是「時間」。
他們會長期觀察一個人,才能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信賴,
是否可以敞開大門邀請他進入自己的圈圈。
這並不是說,擺著不管就會得到信賴了,
而是要從一次一次的互動中取得信任。
另一個方法,則是透過「家人」的推薦。
如果是他們信賴的人大力推薦,他們很容易就「愛烏及屋」,連帶的跟著信任。
這其實又透露出另一個問題來:
如果他們所信任的人提供的資訊,他們通常不經判斷就相信了,
如果這些人提供的是讒言,
圈外的人提供他們正直的意見,
他們反而會相信讒言,
而否決那些正直的意見。
這一型人要避免自己落入陷阱,
最好的方法是多方求証,多問幾個不同的「家人」意見,
或者是詢問自己的「長輩」或「高階」,這樣比較容易取得意見的平衡。